一隻貓窩在留白處,其實也不錯——物盡其用反而因小失大

by ARu

有一種家的空間狀態是,看起來表面整齊,但一旦深入內部,打開櫃體卻發生物品土石流的慘案。內心的亂,往往在家中的物品中表現出來。

Cover image: Gift of the heirs of J. Bernard van IJsseldijk, Amsterdam

空間的亂象

台灣知名整理師廖心筠在其著作《從家開始的美好實踐》中,探討了物品囤積傾向,並歸納出十種常見的「錯誤收納與囤積類型」。其中提到的「物品四散型」指的是家中經常什麼都有卻什麼都找不到,導致重複購買。這類型的空間通常習慣隨手放置,有位子就塞,結果「小東西非常多」,同類型物品四散,放置缺乏邏輯,有縫隙就塞,亂了就裝箱收起來,讓物品永不見天日。而這種狀況,通常來自原生家庭的習慣。

這樣的屋況其實是台灣常見的典型問題。整理的基本方法就是要把物品集中起來,經過斷捨離後再重新規劃上架。然而,僅僅達成整理的第一步——「集中」,將所有物品攤開在光線下,就會花費相當多的時間。完成整理後,關上櫃門,效果可能與之前差異不大。不過,按照生活動線重新分類和上架後,當事人會感受到實際的改善,有助於突破空間上的堵塞感。

整理不是理所當然的能力

「去把房間收拾好」這句話常常掛在父母的嘴邊,但他們自己可能也不懂如何有效整理。這句話說的理所當然,彷彿整理是一種與生俱來的技能,這使得許多人難以坦承自己的整理障礙。這樣的說法並不是想推卸責任給上一代(此處指戰後嬰兒潮世代),回顧父母年輕時的處境,維護基本的生存都是問題,惜物勤儉的觀念根深蒂固;他們的孩子,1980年代的童年電視節目如《生活智慧王:曹蘭王月到你家》曾風靡一時,細緻的整理方法及深具影響力的外來譯作也是近幾十年間才出現的。

在成長過程中若未有機會接觸整理知識,雖然常常感到生活上的不順手,但採取視而不見的方式應對容易。尤其在現代社會,不少人以工作忙碌為榮,從中感到自己的社會價值,但往往回到家後體力和精神耗盡,光是體貼自己的身體,好好吃飯,維持身體基本機能運作都不容易了,更遑論維護自己的生活環境?

面對「物品四散型」的空間,首先找出同類型最多的物品,並以「集中」的方式呈現,會是一個很好的開始,「哇,我原來有這麼多的OO!」如此造成量感的視覺效果,可從衣服或書籍開始著手。那麼,為什麼這兩項物品會是首選呢?

麻里惠的整理順序建議是:衣服、書籍、文件、小東西、紀念品。這個建議在實務操作中的確中肯。她認為從衣服開始整理是最能培養判斷能力的,因為衣服是每天身體接觸到的物品,分類也相對簡單明確(例如:季節、上衣下褲、配件等)。然而,有些人可能衣服數量不成問題,反而對書籍情有獨鍾,藏書豐富。我便是選擇從書籍開始整理,分類方式包括:正在讀、從未讀過、翻了幾頁就擱置;性質上則有:工具書、消遣書、個人經典等。剛開始整理時,針對單項物品,分類不用太過細瑣,依循三法則,採取三大分類即可,以避免記憶負擔過重。

斷捨離是持續的過程

除非空間嚴重不足或存在安全隱患,或物品數量顯著與委託人設定的目標相差過大(例如,追求空無一物的清爽感,但一件物品也不想丟棄),否則根據我的觀察,目前台灣整理師大多不會強硬要求委託人進行斷捨離。整理師的角色,多是協助委託人釐清自己對物品的感受(如使用舒適度、頻率、猶豫原因等),斷捨離是持續面對自己內在的過程。因此即便嘗試委託到府整理服務,若因本身的體力、預算考量無法一次完成「節慶的整理」,也不必挫折,這其實相當正常。因為對委託人來說,初次接受斷捨離,練習物品的去留決策,大腦確實容易感到疲勞(常見1至2小時,委託人便需要稍作休息)。反倒是因外界壓力匆促丟棄物品,未能真正省視自己的內在需求,整理師離開後空間仍可能輕易復亂。(放進猶豫箱,寫下處理的期限日期,再給自己一段時間也無妨)

捐贈和拍賣是常見「捨不得丟」的解決方案,但適合有時間處理後續流程的委託人。對了,請勿將物品隨意送給未主動索取的親友,這會增加對方(拒絕)的壓力,也是逃避檢視自己與物品關係的一種方式;一旦送出,表示你與物品的緣盡,請不要再詢問對方物品使用狀況,因為物品的所有權已經移轉,徒增他人困擾。

我們所擁有的就是專注感受當下

物品增加到一定程度,接下來便開始吞噬物品主人。……物品成為主人,擁有者則變成奴隸。……物品不能代表我們,也不是我們的主人。它們只是工具,不是為了迎合他人眼光」(摘錄自《我決定簡單的生活》,電子版)如果捨棄物品讓你感到困擾,可以試著閱讀極簡主義者的書籍,認識其他生活的可能,減緩內心的不安。過量的物品會主宰生活空間,使人感到壓力。如今房價已經來到一坪80萬,把寶貴的空間,拿來堆疊過量的雜物,容易致使心浮氣躁,難以放鬆休息,反而因小失大。

「這個空間好像還可以做什麼?」委託人喃喃自語。
「為什麼不能空著呢?」聽到熟悉的問題,我不禁笑了。

就像讓一隻貓窩在留白裡,其實也不錯。淘汰雜訊,留下必需,我們所能擁有的就是當下。整理過後,試著暫時不說話,感覺到有種無名的情緒,靜靜的流淌過去了,足矣。

你可能也喜歡...

留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