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囤積癖》——無序之物的歷史

by ARu

消費主義與囤積的關係

如果你有忍不住購買、囤積物品的慾望或困擾,深呼吸,這或許不只是你個人的問題。

《囤積癖》(Clutter: An Untidy History, 2020)是我近期閱讀分析極端囤積背後涉及面向最廣泛、可讀性高的一本書。作者珍妮佛.霍華德(Jennifer Howard)在消化不同領域的龐雜資料,展現出資深記者的文字功力(感謝中譯)。透過自身如何處理母親離世後留下滿坑滿谷的物品的心路歷程,流露各種愛恨、困惑的複雜情緒交織,成為第一手直擊報導。

除了自身經驗,作者也縱覽物事的歷史,從維多莉亞時代以來的工業革命啟動大英帝國鼎盛時期,一路推導到近代消費社會不斷拉升生產和遞送系統(24小時甚至6小時到貨!)。

現代的消費體系,是構築在「買越多越划算」、「購買比起丟棄更容易」的系統(複雜的回收分類),生產線不斷製造、運輸平價物品,儘管基本的食、衣、住生理需求已告滿足,但鼓勵刺激消費的市場,再加上現代人類的生理機制仍然被預設在獲取(採集)模式,難以抗拒物品上門的消費者,承擔了消費主義的外部成本,「你如何處置你所積累的這些無用品?」被視為一種個人失敗的現象,卻忽略了消費文化下,生產過剩消費品的處置轉嫁外部社會自行吸收,除了個人,還有自然社會環境,例如正在太平洋上浮動的、堆積的垃圾島——太平洋垃圾帶。(頁212)

囤積和心理健康:快樂與痛苦的矛盾

面對囤積現象,相關的研究或呼籲者,則建議謹慎用語來描述受囤積威脅的人們,書中搜集了這些說法,例如:身陷寶藏者(buried in treasures)、尋寶藏寶者、收藏家、歷史家、慢性保存者、時光/記憶保存者(souvenir)、街頭尋寶者、歷史工作者,來降低被污名化的可能。作者坦白,但如果你必須親自整頓處理別人的囤物,這些正面標籤,並不容易接受。

早先囤積通常與強迫症混為一談,但強迫症著重於焦慮,而囤積則是快樂和痛苦的混合。這個說法聽起來頗為矛盾,作者的解釋是,一個人可以熱衷於獲取(物品)模式,卻又無力管理或甩掉隨後而來的過多雜物。

囤積症需要經過嚴謹的醫療科學判斷。囤積行為並沒有特定對象,不管是財富多寡、人種、性別,這是每個人都有可能會面對的問題,某方面來說相當公平。由於囤積現象通常發生在私人空間,眾目視野之外,囤積帶來的罪惡感、羞恥感,也讓遇到此問題的人們更難以啟齒。通常親友最容易察覺,但在無任何知識理解的背景下貿然介入,可能讓情況變得更糟糕。

這不只需要醫療體系的診斷,後續的去除堆雜,也需要整理專業的長期陪伴投入。處理的不只是物品本身,還有依附在物品上面的人的情感。尤其面對可能有心理疾患問題的個案所需搭配的技能,作者形容,即使是近藤麻理惠成立的整理軍團,也易感挫折和困難,需要適時堅定的劃下界線,平衡同理心和個人情感,適時轉介其他專業人士。(頁173;184)

被延遲決定的厚重內容

作者引述一位治療師的說法,囤積是一種「被延遲的決定」,當你無法或不願意處理積累的物品時,會產生一種被淹沒感和癱瘓感。 這個延遲的決定,甚至可能要了人命,例如火災。

儘管美國尚未有專門研究數據指出與囤物相關的火災,但從業人員初步估計,至少有20%至25%的平民火災涉及囤物。美國消防局為此極端囤物創造了一個用語「厚重內容」 ,作為事故報告資料庫,火災成因的清單選項。這個用語既客觀又充滿畫面,用來形容在極端囤物環境救災的消防員,面對雜物堵塞出口的危險處境,又原本救火的消防管線用水,災難現場的大量雜物在吸附水分後加劇沈重,造成逃生困難。(頁37-38)

維多利亞時代的人家

人類對囤物迷戀尚無定論的起點,作者便從大量商業、工業化的歷史溯源。19世紀維多利亞時代的人們,正值帝國經濟文化強盛的頂峰,人們取得更多收入,來獲取更多物件,樹立設備齊全的住家「應該」有的樣貌,影響至今。

一個維多莉亞時代中產階級的住家,熱愛藝術和傢俱、經常跑拍賣會的丈夫,便被如此紀錄:超過550件的傢俱,擁有66把直背椅,塞不下餐廳和客廳的,便被塞進主臥房、育兒室(10幾把!),讓妻子感到煩躁不已。(頁51)

此際,1872年一份全國性的郵購型錄的誕生(Aaron Montgomery Ward,一個行旅推銷員所編纂),也對於後來消費慾望的滋長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瀏覽型錄形成「一種儀式性的放鬆」沈浸商品帶來的美好白日夢(引用人類學家Elizabeth Chin)。(頁91)直到現代型錄轉換介面便是瀏覽電商網頁。

就「別」讓孩子們去處理吧!

當這些源源不絕的物品進入某人「完全被塞滿」的房子裡,卻可能成為某人子女們的燙手山芋。「就讓孩子們去處理吧」,這種思維,是從個人層面複製面對極端氣候變遷所表現出來的短視和卸責的態度,因為實在太麻煩了。(頁152)當某個孩子必須處理長輩留下的過量物品,無論物品再怎麼美好,多半讓人覺得像是負擔或詛咒,已無精力去細細品味某人過去存在的累積或是家族歷史。(頁150)

在清空母親房子的過程中,作者思索:我們要留下什麼?以及哪些重要到可以相伴一生,而非最終仍是選擇拋棄。作者找回了家族的一些片段,也更理解母親是一個怎麼樣,或者母親曾經試圖成為怎麼樣的人。但在丟棄的過程所承擔的責任,甩不掉的物品重量,至今仍然三不五時在腦海糾纏。這些重量,使得她決定許下承諾,努力不把落在自己身上的實體雜亂留給孩子們。

Cover Image: © The Trustees of the British Museum. Shar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ShareAlike 4.0 International (CC BY-NC-SA 4.0) licence.

整理人的日常,歡迎追蹤「整理師ARu」!

Hi,很高興認識你!如果想要更即時地跟進我的整理工作、日常心得,歡迎追蹤「整理師ARu」的ThreadsFB粉絲專頁

你可能也喜歡...

1 留言

「你在霸凌自己嗎?」——山下英子斷捨離台灣講座 – ARu's整理收納誌 2025-02-22 - 13:44

[…] 《囤積癖》——無序之物的歷史失控的消費模式,⟪囤積癖⟫提供對現代生活消費社會的探討 […]

回覆

留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