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iqlo經典標誌背後:先整理而後設計

by ARu

Cover Image: 康复 from Pixabay

星期一的工作重點是?

佐藤可士和,是設計Uniqlo企業標誌的設計師。然而,設計師卻名列日本整理收納人物的推薦?基於這點好奇心,因而借閱 ⟪佐藤可士和の超整理術⟫(2008,木馬出版)。

你的星期一是怎麼開始的?是跨部門盤點工作事項嗎?在佐藤的公司,星期一的重點是整理電腦檔案。他們的規定是,就算不工作,也一定要整理到自己滿意為止。

作為設計公司,產生各種設計版本、會議文件是常態。佐藤曾遍尋不著重要原檔吃了苦頭,從此貫徹保持空間清爽的原則,從辦公物品定位、檔案命名到儲放規則,打造了自己的管理風格,不僅提高了效率,也降低了風險。

佐藤的設計思維

佐藤認為「設計是充滿創意的整理術」, 設計工作是創造具有形象化的事物,乍看之下和整理無關,但透過這本書釐清創造根源的思考模式,肯定了設計和整理的關聯。

佐藤以數個執行設計案例為例,帶著讀者進入設計工作的情境。他認為,藝術指導的角色如同醫生問診,需要不斷地跟客戶溝通,深入瞭解客戶的困境與需求,才能對症下藥提出解決方案。藝術指導的工作並不求自我表現,而是解決對方的問題,問題癥結的解答,往往早已存在對方心中,因此整理客戶的思緒就變得極其重要。

要發掘內心深處的無意識的想法,並且明確的意識到,需要「語言化」的過程,如果能把模糊不清的思緒轉換成語言形式,就能有條理地向他人解說,表達自己的設計概念,一般來說,客觀檢視自我問題,比指出他人問題更加困難。

佐藤把整理分成三個角度切入,分別是「空間」、「資訊」、「思考」其難度也是依序增加,整理的關鍵在於找出觀點(頁200):

  • 空間整理:整理重點是設定優先排序
  • 資訊整理:要設定優先排序必須先導入觀點
  • 思考整理:要導入觀點須先將思緒資訊化

Uniqlo經典標誌背後

以執行Uniqlo的案例來說,設計流程同樣先透過「問診」,有耐心的轉換問題觀點,了解Uniqlo的本質,而本質的追尋,則從社長在和佐藤討論公司經營方針、目標遠景的過程中,將無意識「語言化」,再由佐藤的外部角色,篩選資訊產生觀點,排列優先順序,提煉出參與者同意品牌本該如此的面貌。但視覺系統仍會隨著時代或系統更迭產生變化,並非永恆不變。

「你一定很輕鬆地設計出這個標誌吧!」這樣的說法,對佐藤來講是最高級的稱讚,企業標誌必須精準明確的指出方向,否則就等於沒有確實做好整理。

在尋找觀點的過程中,必須謹記保持「為什麼要整理?」為了整理而整理,無法產生結果,「捨棄」只是過程中的手段而非目的,越意識到我為何整理,才有辦法駛向你心中早已存在的答案。

當靈感枯竭時,無論是寫企劃、做設計,還是準備簡報,佐藤的建議是,試著退一步,客觀檢視手邊的材料,重新排列,而不是試圖從零開始創造。

「解決問題的線索必然就在對象的內心。只需站在優異的觀點整理對象,就能確定解決問題的走向」(頁208)。

就像經典的Uniqlo標誌,理所當然的秀異。

整理人的日常,歡迎追蹤「整理師ARu」!

Hi,很高興認識你!如果想要更即時地跟進我的整理工作、日常心得,歡迎追蹤「整理師ARu」的ThreadsFB粉絲專頁

你可能也喜歡...

留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