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父母無法斷捨離?山下英子談世代差異的囤積心理

by ARu

cover image: Two Fighting Knights. Alfred Emile O’Hara de Nieuwerkerke

誰是老大?

「斷捨離」的倡議者山下英子,自2009年正式出版《斷捨離》以來,以斷捨離為核心概念,出版超過十幾本相關的衍生書籍,老實講,至今我仍然看不完。原以為只是換湯不換藥(當然也有出版社的趁勢追擊的成分在啦),但也許是因為強調在生活中實踐,即使在讀不同的書籍,仍可以感覺到作者對此概念的不斷進化與深究。也許正是因為日常生活本身就是一個看似不變,但時刻細微變化的疊加狀態。

這篇文章主要來自閱讀父母家的斷捨離:囤積狂與斷捨離主義者的對決的心得。整理物品,聽起來很容易,尤其應用在自己身上,沒什麼太大問題, 但如果要將概念加諸在他人身上,那麼除非當事人有足夠動機,不然其實只是一種將自己的期待和價值觀加諸在別人身上,而這就容易產生失望。這也是與父母整理家中物品時爭執的開始。

老家雜物的丟與不丟,是一場「誰有權發言的代理人戰爭」,囤積物品直白說就是畫地盤的行為,任何人都想守護自己的領地,無關年齡。長大後嘗試整理老家的山下英子在這本書便自我揭露,「包裝在整理之下,介入媽媽的人生、生活與價值觀的行為,不僅是一種反操控的奪權大戰,也是身為女兒的報復」 看了書中種種描述,作者也許是藉由書寫此書來癒合自我傷痛吧。

囤積行為的背後

出生在戰後嬰兒潮世代的父母,成長於物質缺乏、做事不方便的生活,因此要盡可能留下物品,以備不時之需。囤積物品成了用來阻擋不安的堡壘。「擁有就能安心」,只要待在堡壘就無需回想起痛苦的回憶,因此會覺得丟東西是天大的罪過。

父母對物品使用時間的認知落差,也是本書有趣的論點。山下觀察到,父母對於物品可使用的時間是以現在為中心的前後共20年。由於斷捨離最大的判斷基準是問「現在的自己是否是否需要?」但主體認知的時間軸落差,便會讓問題失準,當「現在」的時間包含了前後共20年,就難以進行斷捨離。「太浪費了」、「丟了可能會很麻煩」,根深蒂固的思維便會擾亂現在的時間感,是難以應付的對手。

遇到囤積傾向的家庭,當子女知道現代有整理師的資源可協助時,常可觀察到,子女往往能清楚描述父母不合理的囤積傾向,但一旦進入案場,就會發現子女普遍複製了父母的囤積行為。

家庭的囤積行為久了,往往不容易覺察與大量雜物共存,產生「雜物盲」或感覺麻痺。有些父母或子女各自建立自己的囤積堡壘,在無意識中彼此虐待,忽略了囤積物品對自己的健康和安全的影響。常見的新聞案例是,家中大量囤積物品,導致火警發生時,動線阻塞,造成逃生困難。

斷捨離其實是找回自尊的過程

當一個人發現自己過度忽視自己、不珍惜自己,就會覺察雜物亂放導致的混亂情緒,進而主動終結亂象。那就是找回自尊的過程。……人不會因為整理東西而受阻。人都是因為無法整理自己的內在,例如思想,感情與觀念,才會囤積雜物,再從無法整理雜物,進階到無法丟棄雜物。當「看不見的世界」越混亂,也就是當我們不再思考,不再感受,思緒混亂,累積大量情緒,我們就會喪失對物品感到開心或厭煩的感覺,反應器自此失靈。」(引頁80)

整理人的日常,歡迎追蹤「整理師ARu」!

Hi,很高興認識你!如果想要更即時地跟進我的整理工作、日常心得,歡迎追蹤「整理師ARu」的ThreadsFB粉絲專頁

你可能也喜歡...

1 留言

「你在霸凌自己嗎?」——山下英子斷捨離台灣講座 – ARu's整理收納誌 2025-02-22 - 21:39

[…] 為什麼父母無法斷捨離?山下英子談世代差異的囤積心理 […]

回覆

留下評論